为什(shen)么一(yi)定要上一(yi)所好大学呢?
李柘(zhe)远
为什么(me)一定要上名(ming)牌大学?从我的耶(ye)鲁经(jing)历(li)说(shuo)起(qi)。坦率讲(jiang),当(dang)年熬夜苦(ku)读时,确实(shi)有(you)过(guo)累得想骂人的(de)时候(hou)。但(dan)学习之(zhi)后(hou)的(de)成就感和长(zhang)进,就好像品过(guo)好茶后(hou)的(de)无限回甘。
北大、清华、哈佛、耶鲁这些地方,就那么(me)值得人(ren)们前赴后继地向(xiang)往(wang)甚至(zhi)膜拜(bai)吗?如今“学历无用论”已不是新鲜事,既然这种观点获得关注乃至一部份人的认同,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吧?
比如(ru),最显而易(yi)见的是(shi),当(dang)今很多商界(jie)精英、行业领袖都没镶(xiang)过顶尖大(da)学的金边(bian):马(ma)云(yun),马(ma)化腾,董明珠……更别提文艺圈的一众人生赢家了。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即使进了哈佛,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帝国。
且慢(man),请让我(wo)捋(lv)一(yi)遍“学历无用论”的逻辑:因为学历和往后人生的“成功”没有必然挂钩——所以学历并非必需——所以在哪儿(er)拿(na)到(dao)学历就没那么重(zhong)要——所以好大学(xue)也就不是非读不可(ke)了。
可是(shi)等(deng)一等(deng),读大(da)学(xue),难道仅仅是(shi)为了(le)给以后的(de)事(shi)业做铺(pu)垫吗?上学(xue),什(shen)么时候被简化(hua)成(cheng)了(le)如此功利的(de)一件事(shi)?
让我们暂(zan)且抛(pao)开“成功”不谈——忽略“为以后的事业发达增添砝码”这件事后,读一所好大学,到底对一个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?结合耶鲁求学经历,我想聊一点自己的拙见。
好大(da)学(xue)不只教(jiao)你知识和技(ji)(ji)能,更(geng)教(jiao)你怎么(me)学(xue)知识长技(ji)(ji)能!
在名牌大学读书几乎没(mei)有不累的(de)。这个(ge)累,是苦(ku)心志,是劳筋骨。
其实,名牌大(da)学(xue)(xue)和(he)普通大(da)学(xue)(xue)用(yong)的教(jiao)材很多时候(hou)大(da)同(tong)小异(yi),这也意味着所学(xue)(xue)知识的内(nei)容(rong)与难(nan)度并不(bu)存在天壤(rang)之别。经(jing)济专(zhuan)业的学(xue)(xue)生都要从微观经(jing)济的供需关(guan)系曲(qu)线学(xue)(xue)起(qi),英(ying)美文学(xue)(xue)专(zhuan)业的同(tong)学(xue)(xue)也都要读莎士比亚。
我认(ren)为,优(you)秀大学和(he)普通学校在学习上(shang)的关(guan)键(jian)性差异,不在于(yu)“学什么”,而在于“怎么学”——学(xue)习的方法和过程,有(you)时真的很不一样。
同一个(ge)(ge)知识点,普通学校的学生(sheng)可(ke)能只掌握了皮毛,背一背概念,练几道习(xi)题,浅尝(chang)辄(zhe)止;名(ming)牌大学的学生(sheng)却可(ke)能通过教授讲解、小班讨论(lun)、课外研究、文(wen)献阅读、论(lun)文(wen)撰(zhuan)写等多种(zhong)方法(fa),很深刻立(li)体地消(xiao)化一个(ge)(ge)知识点。
大二上博弈(yi)论(Game Theory)这(zhei)门课。开课时,教(jiao)授先(xian)带(dai)我们一起看了《美丽心灵(ling)》这(zhei)部讲述博弈论大师、普林斯(si)顿大学教(jiao)授约翰-纳什(shen)的电影,让我们(men)初步了解了纳什(shen)其人、感受到博弈论的美丽(li)。学习博弈论最(zui)基本(ben)的“纳什平衡”时,教授不但通过“囚徒困境”等经典例子解释这个概念是什么,还让学生们试着设计出不同的博弈论情景题,发给班里其他同学去找“纳什平衡”。这样,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引申出各种learning practice,而每种(zhong)practice又(you)加深了我们对(dui)这个知识点的理解。直(zhi)到今天,我还对(dui)博弈论的各种概念(nian)记忆犹新(xin),这一定得归(gui)功(gong)于当时的深度(du)学习。
再举个(ge)例子。在一些(xie)学校写论文,有时不得不说就(jiu)是(shi)个(ge)“东拼西凑”的过程。“稍微查点资料,这里抄一些、那里再补一段话,改改措辞变成自己的“论点”,看上去八九不离十,只要教授别刁难就能过关。”
在耶鲁,每篇(pian)论文(wen)(wen)都可(ke)以写得艰(jian)苦卓绝(jue)。为了理出一篇(pian)论文(wen)(wen)的arguments,我(wo)经常要干掉几本书、跑上几次图(tu)书馆、查过几回期刊数据(ju)库,有时还(hai)需要和面(mian)对面(mian)教(jiao)授(shou)交流(liu)观点。写的(de)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,文(wen)章逻辑(ji)、遣词造(zao)句等方面(mian)都需要“庄严”对待;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,必须仔细做好注释、写全“参考文献”,否则就算抄袭,可能被追责。有些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“憋”一篇毕业论文。当终于得到教授的肯定时,我有两个大四好友竟然当场喜极而泣。
经(jing)历这么多的“折磨”与历练,有必要吗?作为过来人,坦率讲,当年熬夜苦读时,确实有过累得想骂人的时候。但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长进,就好像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。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,更重要的收获,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:阅读力,写作力,分析力,批判性思维等等。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,就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力。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读书时有帮助,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,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。
好大(da)学(xue),好在“好教授,好学生,好校友”
“近朱者(zhe)赤(chi),近墨者(zhe)黑”的(de)(de)道理妇孺皆(jie)知。还有一条更通俗的(de)(de)理论(lun),说一个人(ren)(ren)的(de)(de)水平(ping),大(da)约(yue)是与他交往最多(duo)的(de)(de)五(wu)个人(ren)(ren)水平(ping)的(de)(de)平(ping)均值。对大(da)学生而(er)言,这五(wu)个人(ren)(ren)几乎就(jiu)是朝夕相处的(de)(de)同(tong)学和教授,父母都(dou)不一定算得上。
20岁(sui)出头的(de)(de)年轻人,三观尚未完全形成(cheng),性格(ge)也仍有可塑性。在(zai)蜕变成(cheng)大人的(de)(de)过程中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(bian)人潜移默化的(de)(de)影(ying)响(xiang)。若想当一个优秀的(de)(de)人,就(jiu)最好(hao)多和(he)比(bi)自(zi)己优秀的(de)(de)人在(zai)一起(qi)。
好大学,关键(jian)的一“好”在于 “人(ren)(ren)”好。没有一(yi)所(suo)好大学不是人(ren)(ren)文荟萃(cui)、牛人(ren)(ren)辈出的(de)(de)(de)。在人(ren)(ren)才(cai)济济的(de)(de)(de)校园里呆(dai)四年,你(ni)会接触到(dao)各(ge)式各(ge)样的(de)(de)(de)人(ren)(ren)才(cai),通过和他们(men)一(yi)起上(shang)课、写作业(ye)、运动(dong)、聊天、旅(lv)行(xing)、谈恋爱,你(ni)将(jiang)一(yi)直(zhi)被他们(men)的(de)(de)(de)正能量气场笼罩,不知不觉汲(ji)取到(dao)他们(men)的(de)(de)(de)优点(dian)、逐渐变成更(geng)好的(de)(de)(de)自己。
耶鲁四年,让我倍感荣幸(xing)的一(yi)大(da)收获,就是与一(yi)群“超级厉害”的人成为师徒、同窗和校友。
每个耶鲁学生(sheng)的“厉害”都体现在不同方面。
有才华(hua)方(fang)面的“厉害”:满分学霸,音乐诗人,发明天才。有阅历方面的“厉害”: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;18岁和22岁(sui)代表美国(guo)连续参加两(liang)届(jie)奥(ao)运(yun)会击剑比(bi)赛(sai)并获奖牌;幼时幸(xing)免于卢(lu)旺(wang)达屠杀(sha),与家(jia)人十年后(hou)在美国(guo)重聚,长大后(hou)代表非(fei)洲难民在联合国(guo)演讲。当然,还(hai)有家(jia)庭出身方面的“厉害”: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唯一的外孙,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,全球著名金融大鳄的小儿子……
我和(he)这些厉害的同学(xue)们一起揉(rou)着惺忪(zhong)睡(shui)眼去赶清(qing)晨第一堂课,在图书馆(guan)啃(ken)书到天亮,在星(xing)期五晚上的大派对上喝酒(jiu)唱歌,在周末(mo)乘火(huo)车去纽约逛(guang)博物馆(guan)和(he)艺术馆(guan)……我们探讨政治民主、生物实验与伦理道德、同性恋权利等深奥话题,更会一起在星空下畅想人生未来。每个耶鲁学生都在释放着积极上进的气场,在友好和谐的气氛里你追我赶。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,压根不敢偷懒,更不可能颓废。那些家世显赫的学生,也丝毫没有纨绔子弟之气。从他们身上,我感受到了低调、谦逊、彬彬有礼。
耶鲁(lu)的教授(shou)们,是一群实力引领(ling)学(xue)术界,影(ying)响力延至(zhi)政(zheng)商、文艺等各个领(ling)域的牛人。大(da)学(xue)四年里,我(wo)有幸跟诺贝尔(er)经济学(xue)奖获得者罗伯特-施(shi)勒(le)教授学习“金融市场理论”,同摩根士丹利前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-罗(luo)奇教授(shou)讨(tao)论(lun)中(zhong)国未来的经济走势(shi),向著(zhu)名的耶鲁大学投(tou)(tou)资(zi)办公室首席投(tou)(tou)资(zi)官大卫(wei)-斯文(wen)森教(jiao)(jiao)授讨(tao)教(jiao)(jiao)投资(zi)秘籍。除了(le)上课时能近(jin)距离(li)接触传说中的各位(wei)“人物”,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:跟日文教授学习剑道,到德国籍的历史教授家里啃猪手喝黑啤,帮英文写作课教授打理后花园的花花草草。
因(yin)为四年的(de)同学情谊(yi)美好而难忘,大家在(zai)毕业以后仍旧保(bao)持着密切(qie)联系,以耶鲁校(xiao)(xiao)友(you)(you)身份为傲。不(bu)夸张(zhang)地(di)说,地(di)球的(de)每个角落都(dou)有(you)耶鲁人在(zai)积极改(gai)变着这个世界,哪(na)怕(pa)是(shi)一座(zuo)只有(you)两个耶鲁毕业生的(de)小镇,也可以成立一个校(xiao)(xiao)友(you)(you)会。而纽约、旧金山(shan)、伦敦等欧美大城市,更是(shi)有(you)上千上万(wan)耶鲁人,从近百(bai)岁(sui)的(de)老翁到二(er)十多岁(sui)的(de)小伙都(dou)活跃在(zai)校(xiao)(xiao)友(you)(you)活动(dong)中(zhong)。
毕业后我喜欢穿着带有“YALE”四个(ge)粗体字(zi)母的耶鲁汗衫(如(ru)上图)出游。而这(zhei)个(ge)耶鲁人的标志,也几次帮我邂逅(hou)校友(you)。
有次去(qu)北海道(dao)的(de)(de)函馆旅行,穿着耶(ye)鲁汗衫在(zai)漆黑的(de)(de)山(shan)顶看夜景时,走来(lai)一位日本老(lao)先(xian)生,激(ji)动地用英语问道(dao):“你在耶鲁读书吗?”听闻我刚从耶鲁本科毕业,他更加激动地握紧了我的手,祝贺我完成学业,“我是1972年(nian)从(cong)耶(ye)鲁毕业(ye)的!”在这座偏远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学长,我也很激动,用日语跟老先生聊起耶鲁往事。临别前,老校友递给我一张名片——原来(lai)他是(shi)三菱(ling)集团一位刚退休的(de)关键高(gao)管。“Leo君(jun),下次来日本,只要你在东京,就要联系我哦。”
还有一次(ci)到(dao)洛杉矶出差(cha)。在半岛酒店,我穿着(zhe)耶鲁汗衫坐在大堂吧写(xie)文件(jian)。大堂的女钢(gang)琴师满脸笑容(rong)地朝我走(zou)来(lai),“你一定是耶鲁人吧?(You must be a Yalie?)”得到肯定答复后,钢琴师说她的丈夫和女儿都是耶鲁毕业生。“看到你真亲切,你让我想起了我女儿。Leo,如果你还能在这里呆上一(yi)阵,一(yi)定来参加校友会的活(huo)动。下周(zhou),洛城的耶鲁校友会在好(hao)莱坞(wu)举办一(yi)场派(pai)对,梅里尔-斯特里普(耶鲁毕业的著名女(nv)演员(yuan))可(ke)能也来参加。”
说起耶鲁的人就(jiu)激动,有些扯远(yuan)了。总(zong)之,若(ruo)想(xiang)在(zai)青(qing)春最好的几年里(li),结识一群高智(zhi)商、高情商的人,和这群人成(cheng)为朋友/事业伙伴/爱人,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,你就应(ying)该努(nu)把力(li),考上(shang)一所好学校。我(wo)相信,哪怕是(shi)(shi)只(zhi)有一丁点上(shang)进心(xin)的同学,也希望与(yu)优秀的人为(wei)伍,而不是(shi)(shi)和终日打游(you)戏吃泡面/发自拍修美颜(yan)/恋爱对象换不停/浑噩度日胸无大志的同学玩在一起吧。
名校 = 更好的平台(tai),更多的资源 -->离“成功”更近
如果(guo)使人(ren)受益(yi)一生(sheng)的学习(xi)能(neng)力(li)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(sheng)这两点“好”还不能说服你下决心为名牌大学的入场券拼一把,那么我们再聊一点实际的“好”。
好大学(xue)(xue)带给学(xue)(xue)生(sheng)(sheng)的(de)(de)(de)机(ji)会和资(zi)源往往是(shi)顶尖的(de)(de)(de)。而抓住一(yi)个好机(ji)遇,你的(de)(de)(de)起点就可能比(bi)别(bie)人高一(yi)截(jie),毕业后直接进入人生(sheng)(sheng)发展的(de)(de)(de)快车道。好大学(xue)(xue),好平(ping)台,好机(ji)遇——这(zhei)点其实挺不(bu)言(yan)而(er)喻(yu)的(de),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个在耶鲁的(de)小故事。
大三(san)上学(xue)期,我决定申请投(tou)资银行的暑期实习(xi)(xi)。每(mei)年夏天,华尔街的几大投(tou)行都(dou)会录取一(yi)些大三(san)升大四(si)的实习(xi)(xi)生,把他们分配到投(tou)资银行部、股票销售与交(jiao)易部、研究部等部门实习(xi)(xi)8-10周。实习(xi)生最(zui)多(duo)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8、9万元的(de)(de)薪水(shui),表现优秀的(de)(de)还(hai)能提前(qian)获得全职录用(yong)。这(zhei)么好的(de)(de)香饽饽,自(zi)然(ran)受到一众(zhong)大三学生(sheng)的(de)(de)争抢。
实习面(mian)试(shi)开始前,几大(da)投行的招聘团队通常会举办宣讲会,跟申请者“亲切见面”——告诉学生们(men)投(tou)行(xing)是干什么的、“高大上”在哪里。那年9月(yue),高(gao)盛、摩根士丹利、摩根大通、瑞银等几(ji)乎所(suo)有投(tou)行(xing)陆续造访耶(ye)鲁(lu)。他们(men)派出的(de)公司(si)代表,从大老板到初级分析(xi)师,也(ye)多是耶(ye)鲁(lu)校友(you),与学生(sheng)们(men)“唠嗑”时毫无距离感,除了分享正经的实习申请秘籍外,还会聊聊哈佛耶鲁橄榄球赛胜算、耶鲁最好吃的食堂,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。
一众世界顶级投行的职员代表放下光鲜(xian)甚至自傲的姿态(tai),在白(bai)天忙得焦头烂额(e)之后,再(zai)搭两小时火车从纽约风尘仆(pu)仆(pu)赶到耶鲁,就是(shi)为了能吸引(yin)更多这里的学生应聘实习(xi)岗位。他们青睐“耶鲁”品牌,信任耶鲁学生的能力。这种待遇,是普通大学学生几乎没法得到的。
与我同(tong)届的一位高(gao)盛(sheng)实(shi)(shi)习生(sheng)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(da)学(xue),从大(da)一便(bian)开(kai)始积累银行、证(zheng)券公司的工作经验。平心而(er)论,他能力出(chu)众,踏实(shi)(shi)肯干,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(da)学(xue)的实(shi)(shi)习生(sheng)。可他费(fei)了比(bi)我多得多的努力,才换来实(shi)(shi)习机(ji)会(hui):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(da)学(xue)开(kai)宣(xuan)讲会(hui),他只得数(shu)次请假(jia)飞到纽约,参加各大(da)投行在华尔(er)街总部的“集体宣讲会”(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);几乎没有一位大学校友在投行工作,为了取经和“套瓷”,他只得千方百计在宣讲会上要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,数次发邮件毛遂自荐,才争取到一两个珍贵的面试机会;面试时,他甚至收到“不公正待遇”——当他问(wen)到无法进入下一轮(lun)选拔的原因(yin)时(shi),某投行招聘(pin)经理竟非常不专业而旁敲侧击(ji)地(di)说是因(yin)为他来自xx大学(xue),而不是哈佛耶鲁(lu)等”target school”(“目标学校”,华尔街(jie)几大(da)投(tou)行(xing)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(shou)绝大多数实(shi)习(xi)生(sheng))……
作(zuo)为耶鲁学(xue)生(sheng),我比他幸运(yun)、幸福了许(xu)多。除了让学(xue)生(sheng)们在家(jia)门(men)口(kou)参加宣讲会之外,数家(jia)投行为进一步表达诚意,还在耶鲁组织了几十(shi)场一对一的(de)coffee chat——员工请学生(sheng)喝咖(ka)啡(注(zhu)意(yi),是(shi)投(tou)行掏腰(yao)包),为他(ta)们(men)的实习(xi)申请出(chu)谋划策。高盛甚至专(zhuan)门(men)请华(hua)尔(er)街上著名的金融培训(xun)师到耶鲁(lu),给学生(sheng)们(men)上课,一切免(mian)费(fei)。首轮(lun)面试,一些投(tou)行更是(shi)将考官团队“运”到耶鲁校园,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。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?“抱歉,我们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。”“抱歉,我们没有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。”“抱歉,你需要自行预定航班飞到纽约面试。”
故事讲(jiang)得有点啰嗦,但只是希望把名校学生得到的各(ge)种“优待”毫无保留说出来。老实说,写到这里,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——他们很努力(li)(li),很优秀,也许比名(ming)校学生更出类拔萃。可因为学校在名(ming)气(qi)和资源上(shang)不(bu)够给力(li)(li),所以(yi)没法(fa)给予他们一个高平台、一条快(kuai)车道(dao)、一份加速度。
我(wo)们(men)无(wu)法撼动这个(ge)现实,但我(wo)们(men)可以绕过(guo)它——凭努力,考进一所好(hao)大(da)学。同样(yang)优秀的(de)两个人,那个拥有更好(hao)平台和资源的(de)人,往往会有更大(da)的(de)胜(sheng)算,不(bu)是吗?
回到(dao)文章(zhang)的最初——上(shang)一(yi)所(suo)好(hao)大学,有什么好(hao)的呢?希望(wang)上(shang)面(mian)的三点,给出了(le)一(yi)部分答(da)案。
大多数人(ren)一辈子只会读(du)一次本科(ke),有的人(ren)会再读(du)个硕士/博士。一生就(jiu)这一次,那么(me)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?况且,好大学还有很多其他“好”:更棒的伙食,更美的校园,更多的奖学金……上大学,真的不只是为了拿一纸学历,而更是为了——在各方面让(rang)自己变得(de)更好。